



3月4日下午3點,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。3月5日上午9時,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。
“兩會時間”開啟,共赴春日之約。中國電科5名全國人大代表和2名全國政協委員,將與來自全國各地、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,履職盡責、共商國是。
今年,政府工作報告許多內容與電子信息行業相關,讓我們重點關注、深讀細研,結合集團公司戰略轉型改革部署,加快提升“六個能力”、推動“六個轉變”,錨定“一鞏固三做強”業務布局,不折不扣履行好強軍興軍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功能使命。
一、2024年工作回顧
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%
二、2025主要預期目標
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%左右
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
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%左右
糧食產量1.4萬億斤左右
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%左右
三、2025年改革發展使命任務
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
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,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,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,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,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、傳統動能煥新升級。
培育壯大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
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。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,推動商業航天、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。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來產業。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,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。加強產業統籌布局和產能監測預警,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。加快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。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,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,支持獨角獸企業、瞪羚企業發展,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。
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
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,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。進一步擴范圍、降門檻,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。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,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,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。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。深入推進制造業“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”工作,加強全面質量管理,打造名品精品、經典產業。
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
持續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,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、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,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,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、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、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。擴大5G規模化應用,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,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。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,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,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。
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
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,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、顛覆性技術研發,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。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,推進科研院所改革,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,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。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,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,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。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,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,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、承擔重大科技項目。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,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,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。加快概念驗證、中試驗證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。擴大科技開放合作。加強科學普及工作,提升公民科學素質。弘揚科學家精神,推動形成鼓勵探索、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。
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
發揮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的輻射作用,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,加強拔尖創新人才、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。大力支持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。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。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,優化外籍人才服務。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,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,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。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“帽子”治理,建立以創新能力、質量、實效、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,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、厚積薄發。
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,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
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,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,創造更加公平、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。堅持和落實“兩個毫不動搖”。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,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,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。
推動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走深走實
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“小而美”民生項目建設,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。
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
發展現代化都市圈,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,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。發展數字化、智能化基礎設施,完善無障礙適老化配套設施,提升社區綜合服務功能,打造宜居、韌性、智慧城市。
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
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、東北全面振興、中部地區加快崛起、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戰略。提升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。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。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,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。
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,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
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。持續深入推進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。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,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。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,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,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,推動“三北”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。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,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。
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
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,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,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。落實維護社會穩定責任制,加強公共安全治理,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。深入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,做好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風險排查整治,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。加強氣象服務。做好洪澇、干旱、臺風、森林草原火災、地質災害、地震等自然災害防范應對。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,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,依法嚴厲打擊黑惡勢力、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,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、社會安定有序。
開展“十五五”規劃編制工作
要深入分析“十五五”時期新的階段性特征,科學確定發展目標,謀劃好重大戰略任務、重大政策舉措、重大工程項目,更好發揮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指導作用。
提升行政效能和水平
加快數字政府建設,健全 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重點事項清單管理和常態化推進機制。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。
國防和軍隊建設
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,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,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,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,持續深化政治整訓,全力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。深入推進練兵備戰,加快發展新質戰斗力,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理論體系,堅定捍衛國家主權、安全、發展利益。抓好軍隊建設“十四五”規劃收官,加緊實施國防發展重大工程,加快推進網絡信息體系建設。協力推進跨軍地改革,優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和布局,健全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機制。